重庆火锅起源于江北刘家台最初只有8道菜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为什么刘家台会成为重庆火锅的发源地?原江北区地方志办公室主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江春葆说,刘家台曾是古代重庆纤夫脚力最为集中的区域,也是重庆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北面地区牲口贩运宰杀的集散地。
为什么刘家台会成为重庆火锅的发源地?原江北区地方志办公室主任江春葆说,刘家台曾是古代重庆纤夫脚力最为集中的区域,也是重庆北面地区牲口贩运宰杀的集散地。
    江春葆介绍,明清时期,刘家台是嘉陵江北岸的一个大码头,是川北地区物资进入重庆主城的必经口岸,与渝中区的大溪沟、临江门码头比邻通渡,南来北往的商贸物资都在其间相互转口,当时的纤夫脚力密集于此。
    那时的刘家台,还有一个被当地人叫做杀牛场的屠宰场,从明清一直开到了解放后。
    明清时期牲口内脏卖不起价,屠宰场常将牲口内脏丢入附近的嘉陵江中。纤夫脚力们见其可惜,便顺手将这些内脏打捞起来。清洗干净后,在河滩沙坝上捡几块鹅卵石,架起柴火,支起铁锅,配以自创的以辛辣为主的汤料,煮成一大锅。这就是被当时纤夫脚力们戏称为“大杂烩”的重庆火锅雏形。
    “大杂烩”也免费分享给路过的人。久而久之,这种免费火锅渐渐还成为了嘉陵江河滩上的一景。
    最初的重庆火锅只有8道菜品,挑在担子上走街串巷的叫着卖。
    江春葆说,清末,刘家台的一些商贩见“大杂烩”火锅食客众多,有利可图,便专门在码头上做起了被称为“水八块”的简易火锅生意。
    这些商贩从屠宰场廉价买来包括毛肚、牛腿骨、心肺、肝腰、牛血旺等牛下水,生切成薄片摆在8个菜品不同的碟子里。商贩在挑子的一头放上简易的泥巴小炉,上置一只铁盆,隔成小格,盆中翻滚着黑不溜秋、麻辣鲜香的牛油卤汁。另一头则是盛满已经切装好的8个菜碟及装有碗筷的橱架,边走边叫,招揽食客。
    码头上的纤夫脚力图省事,加之商贩选用的作料比“大杂烩”火锅好吃得多,所以一听吆喝,大家蜂拥而上,食客自备酒水,选定锅中一格,站在摊前,拈起碟里的生片,边烫边吃,商贩则按吃后所剩下的空碟子计价。
    江春葆说,这种火锅经济实惠,味道可口,附近的贫民也争相品尝。后来,重庆的几个主要水码头都有人经营“水八块”,卖火锅也从此成为重庆城的一个专门行业。

0

推荐

  • QQ空间

  • 新浪微博

  • 人人网

  • 豆瓣

取消
建站ABC 建站ABC提供技术支持
  • 首页
  • 电话
  • 留言
  • 位置
  • 会员